台北市無車日首次在上班日封街引發民怨,市長郝龍斌認為「響應環保有時要做一些小小的犧牲」。實驗區域僅在信義商圈,成本的確是微小的,但目的如果只是為了讓下次封街技巧變好,就變成無謂的犧牲了。當警廣路況節目現場,接二連三抱怨的聽眾都能似是而非地談「節能減碳」,如果封街只是為了宣傳理念,恐怕在選票上也得不償失。官員若有心,應該趁機將討論焦點提升至環境正義的層次,活動辦得好不好的枝微末節,十年後不會有人記得。

 

巴黎與馬賽大量便利的租賃自行車,引發國內媒體競相跟風報導,促成台北市將小規模試辦(又是信義商圈),高雄市也已進行較大規模的推動;但法國綠黨「將小汽車送進地獄」的上位政策,尚少有著墨。今年五月在巴西聖保羅召開第二屆全球綠黨大會,當時擔任巴黎副市長的Denis Baupin便強調,針對小汽車幾乎在每個地方都收費,要逼得汽車只有在長程旅途中才划算;法國綠黨也未因為聯合執政變保守,還包圍一段外環道舖成綠色廣場。挑戰汽車霸權及其他環保政策成果是,過去七年間增加了五成單車使用量,減少了二成的汽車交通量和二百起高速公路車禍,氮氧化物也減少三分之一,二氧化碳則減少近一成。

 

無車日當天立法院一場公聽會,與會政府官員羅列各部會為單車族做了什麼,卻無人敢挑戰汽車霸權,這就是目前推動綠色交通政策的盲點,只有胡蘿蔔、沒有棍棒。內政部的人本環境改善計畫,今年編列6.5億元,明年暴增至19億元看似驚人,但隨便一條要餵紅樹林和單車騎士廢氣的淡北快速道路,就要37億元,另一條要蓋住台北最後天然河川的特二號道路湳仔溪段,也要29億元。當政府台前的環保公關堆滿笑容,背後卻還在大興土木破壞環境,鼓勵小汽車的交通建設經費不減,誰會相信無車日是玩真的,全面進行現有道路建設計畫的政策環評,才是面對高油價與氣候變遷的務實作法。

 

推動自行車通勤的初期,遇到最大的阻礙是囚犯困境,「開路先鋒」的單車騎士,克服了安全的心理障礙率先上路,反要忍受髒空氣和廢熱等他人製造的環境污染,這也是典型的環境正義課題,強者享受便利製造污染,無辜弱者卻每天都在犧牲。

 

偏袒小汽車的都市空間,即使沒有全盤革命翻轉,也要馬上進行點滴改革。寸土寸金的路邊停車格逐一清理出來,就有現成的自行車通勤路網,該疊在停車塔裡的汽車,不該鑽入校園與公園的地底下,而剝奪小孩親近泥土的權利。底下有捷運的幹道,通勤族都不見天日了,頂天立地的汽車道豈有不讓路給單車和行人的道理,但政府卻便宜行事地將人行道割出來作單車道,逼弱勢者互相踐踏吵成一團,而忘了真正的共同敵人。

 

黃大洲市長有大安森林公園,陳水扁市長有公車專用道,馬英九市長有垃圾費隨袋徵收,郝龍斌市長想留下什麼環保政績,總不能永遠掛著環保署長的經歷吧。(BY 潘翰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anhan3 的頭像
    panhan3

    給地球噗仔聲-潘翰聲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