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蘇花高

 

李毓蓉  

作者為綠黨黨員、

英國牛津大學環境政策碩士生

2008.03.08蘋果日報

 

筆者日前在牛津大學參加國安會秘書長陳唐山的公開演講「民進黨對台灣民主化做了什麼?」在場多是大陸學生和台灣學生,僅有少數幾位外國學者,但是明顯可見,陳秘書長演講的預定觀眾是不清楚台灣政黨政治現狀的外國人,又或者也包括一些大陸人。其間,陳秘書長以二分法強化民進黨為受害者與正義之士的形象,強調與國民黨、中共的不同:國民黨過去獨裁、打壓民主,而台灣因為民進黨而有民主曙光。陳秘書長貫串整個演講的主旨是:民進黨20多年來為台灣民主貢獻,國際社會不應該忽視台灣的民主成就,民進黨要盡最大努力讓世界認同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實踐民主的國家。

台灣沒有國際地位的事實,留學生想必是最有感觸的一群;我們也為台灣這一塊土地和民主感到驕傲,總是把握機會向來自世界各國的同學解釋台灣的主權獨立以及兩岸的不同;然而,今天陳秘書長在這個國際場合上,忠實地表達民進黨「始終如一」的聲明,卻讓我覺得矮化了民主。民主,不該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目標。

 

喪失原有的壯麗

蘇花高第四次環評審查在這周通過了。過了,反而令人更加疼惜花蓮。這個公開卻也「不公開」的過程,不但有國工局快速補件、有立委全程「監督」、也有環保署突如其來的二階段工程提案和提早擬好的結論,這背後是不是代表什麼樣政治、利益操弄?犧牲的是什麼?是花蓮人期待的希望,還是台灣人期待花蓮所擁有的希望。

筆者這三、四年來才開始有出國的機會,起初抵達一個國家,總是期待第一印象會充滿怎麼樣的異國風情。但是逃離冰冷的機場後,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致的高速公路,也才了解原來世界各地的高速公路都長得差不多醜;一樣的灰色水泥、一樣的深綠色指標、行銷世界一樣的日、德汽車,一樣讓人想高速通過,不願駐足停留。我不能想像,令台灣人驕傲不已、獨一無二的東海岸風光,也要因為這樣一致的高速公路,因為水泥工程的隧道,喪失她原來的壯麗。

 

犧牲新世代福氣

近年來台灣流行環島,不管是靠步行的逆風行腳,還是練習曲、劉金標董事長的單車環島,背後的價值觀是一種過程的享受,不分老少。如果我們肯定用這樣的過程來體驗台灣的人親土親,為什麼在美麗的東部,卻要回到台灣人習慣的與時間賽跑,國工局說:「蘇花高的山區段通車後,蘇澳至太魯閣不用40分鐘,較目前至少節省一小時車程」,省下來的一小時,帶來的是什麼,是更多的錢?「蘇花高全長60公里,共有11座隧道」,如此犧牲的可能是多少未來世代的福氣。這是個價值觀的問題。台灣不大,有23百萬可愛的人民,卻也擠滿了車輛,姑且不論多興建公路是否多鼓勵用車、牴觸溫室氣體減量潮流的論辯,先想想我們到底要有多少的土地撥作道路用途?公路的單一用途只能讓車輛使用;保留青山綠水,卻是全民之福。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跟外國同學說,台灣東部原有一條蘇花高速公路興建案,在以民為主、公開且理性的討論裡,決定以其他更有效率、對人民更有福的方案取代,希望大家都能來台灣東部玩,享受規劃完整且方便友善的交通設施,親身體驗台灣的民主和經濟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anhan3 的頭像
    panhan3

    給地球噗仔聲-潘翰聲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