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媒體,會覺得台灣很可怕,但如果到現場,反而對台灣還蠻有信心的。媒體天生就嗜血,當然會放大某些衝突點。
有很多朋友都說,他們已經不看新聞了,我說那是政治連續劇,空幾天沒看,也不會脫節,因為每天劇碼好像不同,但是誰都猜得出那個演員準備講什麼話。
對於兩邊遊行集會的「衝突」,跟當年的520警察對學生及民眾的鐵血暴力比起來,應該算是小CASE的「和平理性」吧。如果再對照國外的抗議或運動比賽過後,演成暴動的場景,我真的是搞不懂,媒體為什麼還要更去強調,加拿大把台灣列入旅遊警戒的事。
雙方為了政治利益,都在媒體上把對方形容的非常恐怖而不理性,用仇恨來進行政治動員。但是,如果是一個去參加自己那一邊遊行後回家的人,他再看到媒體如何報導自己那一邊有多麼不理性,他一定會覺得媒體偏頗報導吧。
回想十幾年前大學的時候,是用遊行來認識台北的街路,每次活動明明我就覺得很和平,卻都要背負媒體抹黑成「暴力」的污名。記得當時一位移居花東鄉下的作家,用自己所見遊行街頭衝突的親身體驗,大略記得他認為,民眾會上街頭,就是心中有話有說無法抒發,才會上街,如果你在那個場合,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對抗的,自然就會引起衝突。
集會遊行本身的暴力潛能,就是對統治者的壓力所在,他當然也會造成一些無謂的衝突,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成本,但是這個成本並未高到我無法容忍的地步。
從我個人片段的去到兩邊的活動場合,我得到一個感覺是,「車站的沒那麼兇、凱道的沒那麼壞」。至於,那邊的群眾比較兇、比較壞,我覺得那根本就不是重點了。而哪一邊的人比較有包容力,比較有想像力,道理比較豐富,才是更重要的。
BY潘翰聲 現場主觀素描06091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