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剛剛那一篇的後半段。
國民黨或美國的共和黨,皆是保守派政黨,缺乏與社會進步力量合作的可能。
歐巴馬OBAMA的當選,除了長年紮根社區的基層實力,以及外在共和黨失去民心,更重要的是黨內改革派草根力量「奪回」民主黨,「改變」由華府近親繁殖的菁英的壟斷局面,也給少數族裔「希望」。
民進黨從反對黨變成親財團、遠人民的執政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黨內改革者,長年來一直向社運工作者招手,強調「把民進黨拿回來」的策略。但黨內派系權力結構、人頭黨員、初選制度等未徹底改變前,黨內改革不如在外鞭策。且民進黨「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品牌,已成昨日黃花,得不到認同,天下雜誌2009年國情調查報告,政黨支持度落到3.9%,進入染缸只會被染黑。
哈維米爾克MILK同志參政故事透過電影「自由大道」重新被傳頌。社運工作者常面臨各政黨等距交往,寄望於一個友善自由派來代議,或是擁有自己的代表,兩者之間的策略選擇。如果可以有自己的代表,誰會想要只甘於作一個壓力團體,因為在關鍵時刻,個別議題常常被(自己人)出賣,或是說優先性被排在後頭。另一方面,單一議題的根源挖到底,政治結構必定是決定性的背景大環境。
現實上,台灣社運參選的經驗並不好。一種是老是選不上、被當作「永遠選不上」、「選理念」的脫離現實派;另一種是成為政黨派系一員而選上、被視為「收割派」,社運團體成為廉價的政黨人才育成中心,卻未享受到如創業投資公司在IPO(股票初次上市)的暴利。
MILK最初認為「贏不是重點,現身就是一種運動」,但到後來,他改變想法一定要贏,運動才會成功。社運參政應該是選前選後做的事情都一樣(或類似),只是選上的話,會有更大的槓桿作用。MILK的成功經驗是,紮根基層、找出人民的需要、不同領域的社運相挺,以及一些政治實務的技巧。
全世界87個綠黨、超過350席國會議員,致力實踐六大核心價值:生態智慧、社會正義、尊重多元、參與式民主、非暴力、不犧牲下一代來滿足自己需求。台灣綠黨是寡頭政治體系與掠奪式資本主義的反對黨,對社運界來說,是個參政平台,可以利用國際綠黨的形象與資源,不僅是立委、議員薪資與津貼回饋,還有權力、發言、介入議程設定的地位。
對一般選民來說,是一個正面希望,不再因為討厭這個人而投給那個人。向善的力量,以綠黨的一席之地為支點,我們可以撐起整個地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