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車日在台北市已舉辦六年,卻還是跳脫不出封街嘉年華式的宣導活動,用獎品鼓勵民眾參加的準賄賂心態更走火入魔,甚至連座談會都因為抽獎而報名額滿,難道又是公關公司的餿主意?

 

六年來台北市的人口是減少的,汽機車數量卻是持續創新高趨勢,平均每年增加九千輛汽車,證明鼓勵大眾運輸的口號徹底失敗,而日前單車婚禮的活動竟出現假新人的荒謬事件,顯示市政府將單車視為作秀道具,已經秀過頭,「低碳城市」的理想愈來愈遠。

 

前市長馬英九曾提出大眾運輸比例達到六成的目標,但目前實際比例只有45%完全跳票,僅是香港的一半。而市府所引以為傲的捷運人次增加也只是排擠了公車運量,對於實質改善整體城市的公共運輸使用效率,並沒有顯著幫助,2001-2006年間,平均每增加三個捷運人次,就減少兩個公車人次,捷運與公車之間竟是競爭關係大於合作關係。

 

台北盆地並無重化工業,但氣喘兒的比例高達13%,較工業區環繞的高雄有過之而無不及,且台北市民一年之中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會因肺部疾病而看健保,交通問題已經嚴重危害民眾健康。政府應立即訂定「汽機車總量管制」策略,提高私人機動車輛使用成本,將其外部成本內部化,以積極壓抑小汽車成長,並發展大眾運輸等環境友善的綠色交通,回歸國際無車日「在城市裡,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的精神。

  

嚴格來說環保秀並非壞事,但不能老是停留在推廣環保意識的層次,而應該提升到具體政策層次。目前捷運限制自行車只能在假日時間,開放淡水-新店線十五個站進出,根本上假設單車只是休閒工具。應該讓捷運搭載單車成為普遍原則,僅尖峰時間為例外,使單車從休閒進入日常通勤工具。統計上,約有六成捷運乘客進出車站需再移動二公里,這樣不長不短的距離最適合單車接駁,因此捷運週邊的單車路網規劃便非常重要。今年無車日台北縣市政府間這十二公里的路線,就可以是第一條市區自行車的幹道。

 

全球商業與文化首都的紐約,政務繁忙的市長彭博,為兌現選舉承諾,每週兩天搭大眾運輸或單車上下班。郝市長若能每月抽出一天率領交通局官員騎單車上班,體會鐵馬族的辛苦與危險,這樣的鐵馬秀才能真正感動民眾,「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將是最佳寫照。

 

潘翰聲(綠黨秘書長、台灣環境行動網理事)

 

載於-2007/9/15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