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工業國義大利高峰會做出溫室氣體減量八成的歷史宣示,避免全球增溫越過二℃的不可逆臨界點,儘管細節未盡如人意,卻透露出年底哥本哈根協定的主流趨勢是,國際社會將更堅定地、強制要求所有國家都負起責任。消極來說,台灣若不及早因應,在新一輪全球競爭裡,將被遠遠拋在後頭;積極來說,我國當以減碳無悔政策與中國大陸明顯區隔,走出綠色外交的藍海新活路,馬英九總統也才有機會成為國際級領袖。

 

馬總統去年當選之初的地球日前夕,在一O一大樓點燈「<2℃」,也在全國NGO環境會議三度宣示課徵碳稅,並強調若不減碳將面臨國際貿易制裁。馬總統本人與其核心幕僚,對於國際減碳趨勢應有基本了解,但執政一年多來,卻被守舊官僚與部分利益團體綁架,正折返到高碳經濟的老路,令人嘆息。


天生就該捍衛環境的環保署,不思與民間環保團體共同力抗經濟部門的逆流,反而案牘勞形地以長篇新聞稿打筆仗。歷年來耗費大筆公帑參與國際會議,未將國際環保壓力引入國內,竟閉門造車搞出舉世無雙的境外三角碳交易方案,這套窒礙難行的溫減法草案,更史無前例地遭到工商界與環保界聯手反對。


台灣溫室氣體兩大來源是製造業與能源部門。傳統高碳產業,不僅施壓環保署加速通過環評以持續擴張,更阻撓將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碳稅。而台電沿用經濟成長與排碳量同步成長的老舊模型,假借更新之名增建燃煤電廠,不顧山雨欲來的社會衝突推動核能復興,既沒有搶進再生能源的遠見,也無視於去年用電量開始減少的新趨勢,只不過是「用電量減少就打折」的價格機制,便發揮了龐大槓桿。

 

台灣這座茸薾島國,佔全球排碳總量一%,每人平均排碳量是全球三倍,不但身兼加害者與被害者雙重身份,外貿為主的脆弱體質更禁不起國際貿易制裁風暴。而太平洋島國對溫室效應最為敏感,海平面上升淹掉友邦的黑色笑話正在發生,政府有真正關心友邦的處境嗎?我們應擔起減碳責任、發展減碳技術,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的跨國綠色合作計畫,比金援更能鞏固邦誼並贏得國際尊嚴。


由於京都議定書欠缺強制力與排除新興工業國的兩大缺失,是哥本哈根協定極力彌補的漏洞,中國的抗拒正提供足以明顯區隔彼此的綠色外交契機,而課徵碳稅更是宣示主權的積極作為,這是台灣前途的新藍海策略。


在全球減碳趨勢的十字路口,一邊看似平坦卻通往黑色深淵的高碳老路,在高油價下正逐漸喪失競爭力,能源依賴更威脅國安下國家安全;另一邊沒有前例可循的路正待開闢,需要社會和企業的創新,以及政治共識和領袖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