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利於挑戰者的時代性地殼變動

「天時、地利、人和」在選舉的分析中,選區的「地利(黨派傾向基本盤)和「人和(競爭對手、內部團隊)就佔了五成,另外一半是「天時(大局的整體趨勢和議題),剩下的才是個人在選舉過程的努力。這就是要花多很精力,做選舉分析的準備工作的原因。

為何說「選里長今年不難」,大局來說,全球化拉大貧富差距的矛盾,在世界各地都有99%1%統治者的激烈抗爭,國內傳統主流政黨完全沒有能力因應變局,只會互相推諉抹黑,人民前所未見的不滿和不耐已達高峰,太陽花運動放在全球佔領運動的浪潮下來看,「人心思變」是數十年難得一見的大循環

 

2.封關前的最後窄門

過去年年有選舉的情況,在這次的地方選舉整併完成後,只剩下中央和地方兩層大會戰,選舉會愈來愈形式化、規律化,未來若無倒閣國會提前改選的情況,將維持此一每四年檢驗一輪的政治週期,趨於穩定後,不利於挑戰者汰舊換新

2014年底是首次全國性地方大選(七合一,加原住民為九合一)2016年初則為下屆國會與總統改選(不一定會再次同日投票)。六都直轄市和三個省轄市的選舉為市長、市議員、里長(三合一),其他縣的選舉為縣長、縣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五合一),此為地方制度法修正後,將各縣市2009-10年間改選的現任公職任期延任,與2010年底改選的現任五都公職任期一致。

聚焦里長來論,五都之外的村里長,以前單獨選舉投票率偏低,有高比例是同額競選(只有一個候選人),只要綁住鄰長和一些固定「自強活動」旅遊的人(鐵腳),就可以阻絕挑戰者,並輕易越過最低法定當選門檻。但合併選舉之後,只想投縣市長或議員者也會拿到村里長選票,村里長投票率將驟然提昇,原本沒在投票的人就成為變數,而且不是現任里長可以掌握的囊中物,相當有利於挑戰者,特別是比較優質、認真的候選人。已經合併選舉過的五都,這次也會因為選舉緊繃,使村里長投票率提昇,同樣有利於挑戰者。

反過來說,現任里長如果安然度過今年的考驗,其選舉功力大增,與選民的關係更緊密,也會更加努力辦好里政,未來要挑戰將更加困難,別忘記里長可以一直幹下去,並沒有連任屆數的限制。

 

3.錯過這次,不只再等四年

選舉不是一年一度的入學考試或國家考試,錯過這次,就要等下一次四年後再選。傑出的運動選手,除了平常認真的練習準備,都積極爭取大小競賽機會操兵獲得經驗值,四年一度的大型盛會,尤其在極為有限的青春裡,每次難得的機會和經驗都不容錯過。

很多人擔心,只剩幾個月來得及嗎?其實,機會總在猶豫蹉跎間流失。一些里長以自己的經驗說,第一次參選的時候,很早就起心動念,卻直到登記那一刻才下定決心,儘管很拚命,最後卻以些微票數落敗,四年後才順利勝選。他們也認為唯有第一次參選的實際經驗,才能讓他們了解不足之處在哪裡,在四年的期間做出準確的調整,終至勝選

有沒有只準備很短的時間也能選上的,當然也有,但如果不是我,那就令人扼腕了。我有個朋友,早就規劃當里長的目標,但當地里的老里長實力非常堅強,在登記的前一刻他遲疑縮手了,不料另一個年輕人意外以個位數差距勝出,他只好搬到其他地方另起爐灶。

 

4.掛名參選也划算

隨著時間流逝,挑戰者的處境愈來愈不利,這樣參選不就是「志在參加不在得獎」的陪榜角色嗎?這樣投入時間、精力、金錢,是否值得?

先談錢,最大一筆支出是選舉保證金(一定要廢掉啊),直轄市是五萬元,其他縣市是三萬元。從統計數字來看,大部分候選人都可拿回選舉保證金,那麼不妨借來參選。依照選罷法,退回保證金門檻,是有投票權人數,除以應選名額,再除以十(我們認為至少應該改為沒有違規、有參加公辦政見會,就該退還)。里長是單一席次,投票率也不會百分之百,故換算為得票率,需要十幾%。以縣市長或區域立委來說,在兩極黨派政治的棄保效應下,非常困難。以里長來說,因為多數選民不那麼在乎誰當村里長,不會用心計較,只要有不錯的想法和印象,加上一點點的競選活動,就能跨越這個門檻。以過去我辦過的里長培訓營,就算是只有登記沒有太多活動的,所有學員的保證金都有拿回來。

其他的開支,募到多少用多少,以里長選舉範圍小,都還可以考慮手工DIY

 

可以把選舉公報當作媒體,善用免費的宣傳理念的演出機會,選民就是評審,選舉得票結果就是評分。不論選舉結果有什麼酸甜苦辣,一方面是個人的政治啟蒙訓練,一個了解台灣社會的過程,另一方面,選舉是全方位的資源動員,對未來人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

 

不求當選也要選的情況。負面的是,為因應此次三合一選舉,買票模式出現變化,有些議員候選人會推出勝算不大的里長候選人,用來作為買票的樁腳,如果被逮再自我切割。正面的是,在聯合競選的團隊中當作票箱或助選員,自己揮出犧牲打護送隊友得分。

 

5.聯合競選,規模經濟;串連當選,力量加倍!

里長是一個人就可以做的選舉,但是面對現任者擁有公部門分派資源的鄰長網絡,如果拉人一起「打群架」,可以大大扳回劣勢,特別是年輕人被認為沒有經驗、能力、和團隊,聯合競選可以讓支持者安心把地方交給新手經營。

聯合競選都會有規模經濟的資源節省和正面的外溢效果,若是串連者一起當選,其力量更是加倍!不論是垂直的與議員、市長互相拉抬,或是橫向的結合其他里長一起造勢。

畢竟,都會生活圈的日常移動,總是跨越數個選區,除了政府和政治圈的人,一般人很少注意到里的界線,人口密度高的情況下,裡的範圍太小,有時候還必須跨到別的里,才會有交通節點、學校、市場等選民出沒的地方。

在行政區的次分區(有些縣市為聯合里辦公室)鄰近數里,里長候選人一起提出共同願景,效果最大。其次,可以用特殊議題做空間稍遠的串連,甚至是全國的運動,再從媒體傳回來。

跨層級的聯合選舉,魚幫水水幫魚。表面上,好像是里長幫議員、市長比較多;實務上,選舉樣貌很多樣,人單勢孤的青年選里長,不妨考慮加入中性形象的小黨(一區至多一席市議員候選人),或公民串連的候選人連線。在多席次議員選舉,除了國民黨有議員責任里的密切配合,里長通常避免與該所屬黨派的單一議員緊密掛勾,避免紛擾。兩極黨派對立的政治結構下,單一席次選舉的里長,除了實力雄厚的大黨(你不加入我,我就派人跟你選),多偏好維持中立形象,「基層社區應該營造共同體,選舉不該凸顯黨派」聽來言之成理,但很多「假無黨籍」令選民難以區辨。

 

6.地方自治改革的參與式研究

我個人對現行里長制度持懷疑態度,但認為參與現行制度來倡議改革,也是可行途徑。非常建議政治學學者、研究生、社區營造規劃師、社會工作者、行動藝術家、社會觀察的作家部落客或公民記者,可以試著登記參選里長。唯有進到田野,我們才能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國內的里長制度,在全世界來說極為罕見,被認為是國家控制人民的細緻工具。在零和遊戲你死我活的選舉過程中,基層社區左右鄰居,因為里長選舉反目成仇,造成社區分裂,以及政治參與的退縮,並不利於民主發展。

但是單純廢掉,實務上政治阻力極其強大,既得利益的大黨也不樂見。一個方式是枝節的點滴改革(強制公費選舉、里政透明公開法制化、薪資與福利檢討、鄰長制度改革...),不要讓負面效應擴大,但可能反而隱藏結構性的問題,甚至將病灶長期合理化。

另一方面,不論廢不廢里長,應該先推動直轄市的區自治。今年選完就可以把里長聯誼會法制化,轉型為「區諮議會」,建立區的公共論壇,形塑地方認同,並對官派的區長,建立有限度的監督與行政協商的平台。

 

里長選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透過切片來看看台灣民主健康體質與病徵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