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選里長是件好差事!

1.里長的津貼與福利2.里長掌握的資源3.在國家機器內的倡議者4.社區經理人5.門檻最低的選舉

傳統里長最簡單的功能,向下政令宣導,向上傳答民意;新時代的進步里長則是,組織、凝聚社區的草根民意,向國家機器爭取地方權利

里長是最基層的公職人員,不過到底是首長還是民意代表,角色很曖昧。里長像是民意代表,可以連選得連任。但如果是首長,應該有經費分配權,有人事權,但是里長這方面的權力極度有限。

 

1.里長的津貼與福利

里長事務費每月45K(四萬五千元,實際數額視各地方政府規定)不繳稅(法律上不是薪資)不必單據核銷(有特支費性質),享勞健保。其他可能還包括,幾份免費報紙、配備機車或單車、PDA或智慧型手機、里民活動中心經費補助、健康檢查...,搞不好還有小額鄰里工程款的建議權。

不少人是「利之所驅」而思考要不要選里長。如果想清楚當里長要實現怎樣的理想,又有與人接觸的服務熱忱,里長也確實是一份,與興趣結合、發揮理想的工作。

許多現任里長則反對把錢放在選里長的首要思考,一些認真的里長表示,這點事務費根本不夠用。也有人認為,我們既然強調「透明政治」,就應該把事務費的用途、去向全部公開,而不是納入私囊,變成我們所反對的人;如此一來,里長一直似乎就比較適合口袋較深的人,而不是貧窮青年的工作。不過,也有人提出創意的想法,這筆經費將播出半數來聘僱、培養年輕人來做社區經理人,里長自己的薪資則以專案申請經費。

 

2.里長掌握的資源

你要拚公務員考試,當穩定公務員(可能分發擔任里幹事);還是拚選舉,當選里長指揮里幹事?也有里幹事因為熟悉地方,轉而參選里長。台北市是一個里長配一個里幹事,部份直轄市是兩個里共用一個里幹事,比較窮的縣市政府,甚至將近十個里弄一個聯合里辦公室。

當選里長的半個月內,可以指派所有鄰長來協助里長,鄰長津貼每個人每個月可以領取2000元,還有一些微小的福利。

一些已經建置好的固定設施,也是里長可以運用的,包括擴音器、佈告欄、LED告示板,里內的活動中心和公園,里長也可以使用,有些里長還設法活化里內的閒置國有資產,來增加資源推動事務。里長舉辦活動,或是發行刊物,也都可以在地方上募款。

位於鄰避設施(焚化爐、垃圾場、機場噪音...)旁的村里,距離愈近回饋金愈高,而引來眾人爭奪,原則上里長擁有分配使用權,雖然理論上應該是里民大會決定,但目前已不強制召開了。

 

3.在國家機器內的倡議者

原本由上而下的設計,以里長作為國家機器掌控人民的螺絲釘;現代里長由下而上來做,看似一樣的事,因為方向改變,這個同形異質體,可在體制之內引起騷動

傳統政治學的操作型定義「政治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里長不只分配經費預算,也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環。里長身份所得到的基層民意正當性,不只介入地方回饋金分配,在政府行政體系需要「民意背書」時,通常是通知里長參加會議。當里長不是由主流政黨由上而下灌注資源來動員民眾,上層的統治者,就必須回應民意。

雖然里長權力小,但市長也要傾聽,由里長所代表的基層民意。市長一定會有與里長會談,提出建言的管道,上任後至少見一次面,把地方抗爭中的議題,如實對政府施壓,反巨蛋和反北纜的里長都一直堅持這麼做,而且對市政府的回應,都是「不滿意」。

里長聯誼會並沒有實質權力,卻是里長們互相認識,進而互挺的網絡。直轄市區長官派,里長並無制衡監督力量,應該要發揮類似區諮議會的功能,再推動區自治。

有社運脈絡,或是受公民運動啟發的素人參政者,不論是在選舉過程,或者當選之後,無論是護樹、動保、廢核、反服貿、透明政治反黑箱,這些理念的倡議,都將從根滲入國家機器的內部。

 

4.社區經理人

一般性的抽象理念,環境保護或動物保護、人權、反貪...,多數人都會不反對明著反對(政治正確),但落到比較具體的政策,就會產生兩極化的選票分佈。如支持動物保護大約是常態分配,TNR(捕捉-結紮-原地放養)可能就會有兩峰M型分配。主流的投機政客,通常會採取比較模糊、雙面討好的立場,多席次的民代選舉可能還有靠邊站贏得特定票數即可當選的機會,單一席次的首長選舉(包括里長),則會有更多策略考量。

里長選舉過程,談這些社運議題或社區面臨的結構性變革(某項重大開發案...),可以是一種運動策略,若以當選為目標,更需要設法找出支持者,特別是和反對者加強溝通,尤其是要落到社區的尺度來談。不論當選與否,這些議題在社區已經發酵,未來更要整合出大多數里民的共識,而不是因為當選就可以蠻幹,此即是社區營造的過程,里長便是社區經理人。

里長或是候選人,可以先做基本的調查,在這個資源和資訊的基礎訪查過程中,慢慢讓可以共同討論的基礎浮現,許多第一次參選的人,還會從此認識自己的社區。比如街道狹隘的老社區,有老樹竄根要不要移除的爭議,應該先做樹籍的調查,每個住戶所受到的影響與正反面意見,加上土地產權與街道邊界、行政管理權屬的區分,就能凝聚出概略的處理原則,以及細緻的個案差異。

 

5.門檻最低的選舉

政治選舉本來就可以是一個工作,我們更希望從政者都當作志業來做,而不是唯一謀生技能的職業的「吃政治飯」。

里長是門檻最低的選舉,不只是選舉保證金等有形的制度限制,更是指在參選當口徘徊要不要的心理障礙。參選里長,不論成敗沒有太大的面子問題,落選後從事各種行業也不會有問題,無論黨籍為何也不至於被標籤化。但要考慮地方社會的人際網絡關係,如果里長跟自己的家族有特殊關係,或是家人在地方的參與較深,而有所顧慮,可以考慮遷到隔壁或附近同一個生活圈的里來參選,主流政黨的候選人也常常以此來協調。

選舉是一個全方位的工作。參選里長可以體驗政治,練習選舉技巧,學習獨當一面的處理一個專案,包括溝通與說服、群眾募資...等,即使往後不從政(指走上台前的狹義的定義),也都是絕佳的磨練機會。

如果立志從政、或熱心公共事務,選舉並非隨時都有,這次不把握實戰練兵的機會,不是明年捲土重來,而要等到四年後再來,屆時還有沒有這次這麼棒的社會氣氛呢?

 

就從最草根的單位,讓永續生活的實踐者攜手成家!出發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