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政治之路

2014青年參政潮:衝浪,或者滅頂!

太陽花綻放在首都國會議場的這場佔領運動,在政治影響的性質和廣度上,與1990野百合學運相較遠遠不同。當時完全不會相信十年後國民黨會垮台,而至今十幾、二十年來,主流社會還無法想像除了民進黨之外,有何政治力量可能取代他。但社會典範的鉅變,常常是整套砍掉重練,而沒有時間讓你慢慢應對。

如今國民黨政權面臨國會改選之後最大的統治正當性危機,民進黨乃至於現有在野政黨,都無法全面承接這幾股要求改變的社會力量。當你取笑國民黨政府搞青年顧問團的時候,在野黨是否端出的做法更有效嗎?或者想要政治DIY的人,有比較有用的路徑嗎?

青年參政的路上,有著許許多多的人為法律關卡,不是幾顆大石頭推開或爬過去就好。我這裡要談的是,社會及政治文化的障礙(石頭),以及我們如何推開石頭的時候,同時把不合理的法律門檻碾碎

  

一、公民為何必須進入政治格鬥場比賽

 

政治,先從保守右派政治學的「操作型定義」,政治就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政治體系不只決定了權力分配的遊戲規則,規範社會生活個層面的法律制定,也由政治部門做最後的拍板定案。而政府的預算,以台灣來說,遠比幾個大企業集團加起來還要大。因為掌握錢與權,政治精英也就掌握了文化霸權。

要改變社會,怎麼可能繞道不進入政治這個大黑箱、大廚房?但我們為了激勵、培力公眾的參與,往往誇大、渲染了公民社會對政治部門的影響力,除了極少數被關注的特例個案,大多數日常生活的軌道,都被少數人透過政治框限了。

我作為地球母親、全球綠黨的信徒,當然認為社會就像生態系一般複雜、且相互關聯,我不至於獨尊政治。但對於台灣主流社會和另類價值的公民社會,一面倒的推崇公民社會,我再次強力建議大家讀這篇<<失衡的民主─公民社會無法代替政黨政治>>

 

接下來我要談的政治,不是文化批判脈絡下的生活政治,就是狹義的政治,甚至是一般人所指涉的、最狹義的黨派間的爭鬥,選舉的政治,但也沒有那麼極端的,把理念放在次要地位的,馬基維利式的統治術。

台灣社會民眾對政治參與的排斥,一般來說,有幾種原因:

1.來自歷代各國殖民政權的屠殺,以及近代長期戒嚴下的恐懼。政治成為當權者的禁臠

2.腐敗與暴力威脅的幫派政治,對政黨選舉的極度不信任。這導致政治上的劣幣逐良幣

3.公民社會和社運界,對於被政黨收編與背叛的負面經驗。政治成為骯髒、討厭的事物。

4.順民被精英背叛與欺騙的反彈(+=)。政治成為令人受傷的負面經驗。

5.壁壘分明的兩極陣營版塊,以及利益糾葛(或者「擋人財路」),導致日常人際關係的反目成仇。政治成為哀傷的敏感帶

6.媒體的嗜血,將政治人物的私生活攤在陽光下。政治成為娛樂,但我不要站在舞台上

 

這就是,候選人很難找的原因,大家都願意在後面助選,但不願意站到第一線。就像寓言故事裡的老鼠,大家討論的興高采烈,也想到了「給貓咪掛鈴鐺」的好方法,卻沒有人要去當掛鈴鐺的烈士

 

可以想見,年底1129日前夕,會有人鼓吹大家「返鄉投票」。但是恐怕很多人打開選舉公報卻發現,上至縣市首長、議員,下至鄉鎮市長、代表、村里長,沒有一個是可以完全安心投下去的。搞不好檢調司法良心發現,大動作全面掃蕩賄選,家裡長輩跟你說『今年阿無買票,你回來幹麼?』(我以前真的遇過)

 

如果預知未來再回到現在,自己的選票自己救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候選人,如果沒有,就自己出來選!』2006年,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那部電影,最後結尾羅列一長串搶救地球的方法之中,「投票給關心氣候變遷的候選人」,下一張字卡就是這句話。

(待續)

關鍵字:政治、選舉、社運參政、素人參政、青年參政、青年佔領政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