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信義區綠黨基本盤,持續近年加速成長的力道,若能持續,綠黨在2014年有機會贏得北市3-4席市議員

松山信義綠黨得票趨勢  


往實現夢想的現實再進一步-潘翰聲在信義南松山的得失

 

選舉是一場與時間競賽的活動。起初情勢不是那麼明朗,時間充裕、變數也多,希望還掛在高高的天上。隨著時間的消逝,大格局一一框定下來,可做的選擇漸漸限縮。開票當下,幻滅是成長的開始,往實現夢想的現實又進了一步。在美式選舉的燒錢競賽中,做相對低資源的選戰絕對艱辛,未來我們絕對會成功,和另一套政治與經濟生活方式將是互為因果

 

選舉檢討,有策略的設定的層次,也有選舉(政治)技巧的層次。如果回到不同階段的時間點,可以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各種選擇間得失的評估又是如何?

 

1.策略的原點,該把潘翰聲擺在哪裡?

近年來綠黨品牌和潘翰聲形象重疊,而有下列四種選項,當時各有考量。

A.列不分區,做全國競選活動。

綠黨共同召集人文魯彬認為,如果就綠黨的圈圈裡面找人,一旦當選可以立即進入狀況的,選擇並不多。選後表態有投給綠黨的選民,許多是說知道潘翰聲在媒體上的活動呈現,也因為這樣,也有人不能接受潘翰聲在區域選舉和民進黨/蔡英文有所瓜葛。

 

B.不當候選人,做全國競選活動。

如果有專業更強、更具號召力(或號召不同群的人)、爭議更少的人選願意,這也是個好選擇。許多人問「你們怎麼不找XXX」,現實上,從AZ大概都找過了,或者雖有支持者但有某些爭議或人和問題。在很少人願意擔任候選人(不論區域或不分區)的情況下,這個選項機率最低。

 

C.區域候選人,做全國競選活動。

2008年綠黨的區域候選人,大多是這個模式。對於新人來說,參選區域的必敗選舉,尚有經營選區、打開知名度、體驗選舉等效益;但對於已稍具一點基礎、被稱為「屢敗屢戰」的候選人,反而造成「屢戰屢敗」的傷害,加強「每次投給你都不會上」的印象。

 

D.區域候選人,尋求當選。

小黨在單一席次的區域選舉求勝,理論上很難,但實務上並非毫無機會。但英、加綠黨黨魁分別於20102011年,在單一席次的區域當選國會議員,澳洲綠黨則因偏好投票制也在2010年贏得一席關鍵的眾議員。1996年澳洲綠黨Bob Brown也因遞補成為國會議員。

 

當民進黨在本區傾向不推出候選人,參選區域的考慮就加重,並評估得失和設定目標。你可以先有個直覺,讀完全部之後,再回想是否還有更好的選擇。

 

2.原訂目標的檢驗

 

(1)未能當選

原本尋求當選的策略是「民進黨穩固基本盤(4~6萬票)、潘翰聲開拓中間票(2萬票)」,既有民進黨支持者給了區域候選人票,不太會再給綠黨政黨票,若成功動搖國民黨、親民黨支持者亦然,理想的當選情境,必須開拓五千至一萬個過去不投票的人,最樂觀綠黨政黨票達1~1.5萬票。

民進黨有人脫黨參選的情況下,整個策略便破局了,反而陷入三面作戰的困境,除了檯面上的對手費鴻泰,還要和黎俊廷爭奪民進黨基本盤,後者又引發社運界內部的紛爭。

從結果檢視,潘和黎的立委得票(未扣除綠黨政黨票)低於蔡英文,只有大巨蛋所在的新仁里等少數投票所例外,在這個議題的基層組織不夠廣,所影響的選票有限。

務實來說,選舉最基本的第一個門檻是「知名度」,綠黨或環保運動圈任何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是無名小卒。而民進黨不提名這件事,雙方都定位成個案而非政黨合作,新聞的熱度便無法延燒,使得社會上、甚至選區內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這件事。

個人票4.3萬票,競選經費約2百餘萬元(國民黨上一屆檯面上競選經費十分之一),綠黨每票成本50元是可以接受的數字。

 

(2)松山信義區綠黨基本盤持續加速成長力道

前節已論證區域候選人不是該區政黨票的關鍵,此處再做簡單的跨時分析,從圖二及表三顯示,松山信義區綠黨基本盤,持續近年加速成長的力道,若能持續,綠黨在2014年有機會贏得北市3-4席市議員

 圖二 松山信義區綠黨近年得票趨勢圖

圖二附註:因立委選舉在年初,市議員選舉在年底,製作上為避免視覺的偏差,將立委選舉數值調整至前一年

表三 綠黨在松山信義區近年選舉概況

 

2006年底市議員

2008年初立委

2010年底市議員

2012年初立委

得票

1,971

2,198

5,001

8,812

得票率

1.08%

1.08%

2.15%

3.28%

 


 

本區政黨票獲8,812票,較四年前成長3倍,得票率則為2倍,皆與全國平均值相當。較一年前的市議員選舉還能繼續成長5成。基本上是維持了2010年大躍進以來的趨勢。

中南部選區,四年前得票基期偏低,故比較起來有更戲劇性的成長,而綠黨在五都選舉未提名,難有比較基礎。

 

比較北二都有提名市議員的五個選區,展望未來,對於選舉策略要更為謹慎,對於預期成果應該更有信心。一則是選人和選黨本質上的不同,另一則是,選民會有在選項之間「相對比較法則」,以及因為看好度所做的策略投票。

新北市的淡水是「相對比較法則」(上駟對中駟)最清楚的例子,當選區候選人不論那個政黨的素質都明顯遠不如綠黨候選人清新的時候,王鐘銘能夠吸引跨黨派票源,是新成家移入人口唯一選擇,創下9.7%的佳績。立委選舉就回到各黨原本的基本盤,其實台聯和親民黨也都有近10%的選票,下一次市議員選舉將是不可忽視的變數。而綠黨在台北市所面臨的,是各黨在各區差不多都有一兩個還不至於「投不下去」的候選人,是上駟對上駟的硬仗,綠黨在未來一年八個月,必須培養一批更優質的候選人。

大安文山合計達11,212票,已經回到創黨初期1996年國代選舉何穎怡、1998年市議員選舉彭渰雯的水位。2010年張宏林因為承擔綠黨整體聯合競選,策略上要到最後一兩週才回到選區時間已經不夠,較前兩次成長有限。中正萬華也是因為整體策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候選人宋佳倫只能採取較為邊緣議題的戰鬥位置。內湖南港則比較像是成長的基準線,也是有潛力的選區。

 

表四 綠黨在北二都市議員選舉與立委政黨票的成長趨勢

行政區

2010市議員

2012政黨票

成長率

選區成長率

文山

1,940

5,372

176.91%

169.26%

大安

2,224

5,840

162.59%

中正

1,078

2,597

140.91%

124.24%

萬華

1,137

2,370

108.44%

松山

2,313

3,674

58.84%

55.90%

信義

2,698

4,138

53.37%

內湖

3,638

4,817

32.41%

36.08%

南港

1,301

1,904

46.35%

淡水

7,061

2,603

-63.14%

(n.a.不適用)

 

 

(2)正面效果:綠黨知名度理念政見的拓展、選舉技巧和經驗值的累積、選票補助款。

單一席次選舉候選人數少,焦點也會集中在當選機會較高的候選人。平面媒體有較密集的主動詢問選舉動態,電子媒體也有稍多的比較式報導。在選區的街頭,有實際競選活動的對手較少,也讓理念訴求比較容易被看見、聽見,包括乾淨空氣和食物、非核家園、能源稅、綠地等。

這是綠黨第一次在單一席次的選區,候選人排名進到第二。選舉規模的擴大和提高,選舉技巧也經過學習和磨練,認識地域特性(社會作息與選民結構等),也累積許多經驗值。

綠黨主張取消個人選後的選票補助款,移為事前的公費選舉。在選舉規則改變前,也是一項可用的工具。原先估計個人得票為4~7萬票,可得補助款120~210萬元,在選舉募款不如預期的時先行調度,在登記前夕,綠黨候選人整體保證金總數不足,也以此為擔保向一些友人借貸,化解綠黨無法參選政黨票的遺憾。選舉結果是4.3萬票/130萬元,比預期要差,也幸而有控管風險未過度舉債,選後扣除競選借支,大部分用於償還保證金借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