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在花蓮嗎?」「你走過幾次蘇花公路?」「如果壓在土石底下的就是你的親人?」「歡迎你到花蓮來推動環保、選議員」「xx開發案怎麼沒有看到你們那麼強力反對?」「你們就是把我們花蓮當作後花園」......

 

在環評會,在談話節目,在部落格網頁上的留言,打到辦公室或是手機的電話,這類的攻擊佔了最大宗。(人與人面對面的場合,則很少有這樣的衝突)

 花蓮 

回答的方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硬碰硬的唇槍舌戰或理論的論證,很簡單的民主常識,就事論事的正當性,不亞於身份的正當性。我很遺憾,台灣的政治學界和傳播學界很少或是沒有出來說話,以拯救我們的民主政治和公民社會,以及建立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本篇是常見Q&A綜合回答}


另一種方式,是有一點點情感的,一個真實的人,我就是關心這個地球、這塊土地上面的大小事,還有,自己跟花蓮的一點點關係。(見下一篇)


 

建議怒氣沖沖的人先看看這幾篇文章:

彭昱融( 前媒體工作者 )'當我不願提起自己是花蓮人'

吳明益(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研究員、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殺人兇手'

 

我的答客問,來得晚,請見諒。

Q:「你住在花蓮嗎?憑甚麼反對蘇花高?」

我不住在花蓮,也可以對公共事務發言、表達立場。台灣是民主政治、正走向公民社會,不是各管各的部落社會。公共事務,不是只有顧自己的事,不是只有利害關係人可以說話,環評法都已經有公民訴訟條款。

「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已經不符時代所需,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很難有什麼事不會影響到別人。而普世價值的原則,也常常超越國界,何況我們都在同一個國家。

以最低層次來說,蘇花高九百億元的預算(若動工肯定追加到一兩千億元)或是蘇花改的四百多億元,都是中央政府的預算,作為納稅人、作為公民,都有資格討論預算分配,分配是否妥當、公允是下一個問題。

 

Q:「為何西部有那麼多條高速公路,花蓮不能有?」

1.交通政策不該以汽車為主,很多條高速公路是錯誤的,環島高速公路網也未曾經過專業評估與公共討論,錯誤的政策不要再繼續。政府預算的分配,應該要從服務汽車,轉到大眾運輸。

2.自然環境的限制,蘇花這一段中央山脈是台灣長高速度最快的地方之一,地質破碎,開闢施工變數高。

3.區域發展的均衡,花蓮需要政府更多預算投注,不一定是蘇花高,反而可能因為給了蘇花高,就排擠了其他預算資源。與其一定要蘇花高,不如要更多其他的東西。

 

Q:「你走過幾次蘇花公路?你不知我們的痛苦和害怕」

我自己沒有駕照,是不願去開車。這是施勝朗喜歡攻擊、取笑的一點。但是,人都有同理心,沒有經驗或經驗較少,並不是就沒有資格討論。就像海運,沒有坐過高速快艇的人,還是可以從資料參與討論,不必侷限於自己的有限經驗。

蘇花公路的危險問題被過度誇大,即使如此,蘇花公路的安全仍應該持續改善,不管有沒有蘇花高、蘇花改。

 

 

Q:「如果壓在土石底下的就是你的親人?」

我自己的母親,因為車禍意外亡故,我可以體會瞬間失去至親的痛苦。

然而安全的歸因、統計、改善,都是大問題,需要理性討論,找出答案,預防憾事再發生。

反對蘇花高、希望蘇花改審慎環評的我們,並不是不顧他人性命的冷血的人,反而是更希望,這條蘇花公路、以及未來的蘇花高/蘇花改也要很安全。

柯媽媽因為失去自己的兒子,結合一群相同處境的媽媽,不折不撓推動完成「強制第三責任險」的立法。

台北市有一名學生在學校門口因錯誤的交通規劃而車禍死亡,伯軒媽媽積極研究、關注、監督政府的交通政策及規劃,產生很大的正面影響。

部落格:人本交通安全改革,臉書粉絲團:「安全是唯一回家的路

蘇花公路的問題,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改進,需要調查清楚,而不是草率地認為,只要改一條新的路就能解決問題。

 

Q:「歡迎你到花蓮來推動環保、選議員」

每個人都該在自己住的地方,關心並參與公共事務。

參與公共事務的目的,是要把事情變得更好,參選是有更好的支點,而不是為了權力和位子。

我也關心台北、花蓮、之外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沒辦法拆成好幾個分身到每個地方選。

至於不是OO人,就不能對OO事務發言的質問,請見最上面第一題的回答。

 

Q:「xx開發案怎麼沒有看到你們那麼強力反對?」

這是對環保團體、對綠黨最無效的攻擊,很可能是你從來不太關心環境議題。

和平水泥專業區等開發案,環保團體都是強烈反對,也採取了行動。

西部的國光石化等設廠案,環保團體投注更多的資源和人力、物力。

西部高速公路的諸多開發案,也曾提過反對,但不是每一個都有機會被媒體大量報導。

環保團體、綠黨的資源非常有限,如果真心認為環保團體應該嚴格監督每一個案子,歡迎捐款,或是在選舉中投票支持綠黨,讓我們有更多的公共資源可以運用,並將資訊公開出來。

(若2012年立委選舉政黨票可以超過5%,估計每年將有2500萬元政黨補助款,綠黨將可擴充十倍以上)

 

Q:「你們就是把我們花蓮當作後花園,就是觀光客的心態。」

這種被貶低的感覺,台北以外的人都有經驗,並非花蓮所獨有。(我是台南「下」港人)

花蓮的特殊性在於「島中之島」,如果要複製西部的大開發,肯定是無法競爭的。

樹頭、石頭會挖完,還會帶來危險,榔頭、鑽頭比不過人,要把枕頭做好,得把政府逼出什麼來呢?要一條公路,不如要更實質有用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