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妹妹常常跟我一起在街頭的活動跑來跑去,或是記者會上東塗西抹,記者朋友覺得是個有趣的新聞點,就幫忙做了一個專訪,刊載在聯合晚報週日親子版,彩虹看到自己也登載報紙上很興奮,就吵著要給姨嬤看、給媽媽看,平常如果只有我上報紙或電視,她還會逼問「為什麼沒有帶我去」「下次記得要帶我去哦」。(全文及圖片如下所附)

剛開始,我也是有點心理障礙,擔心小孩被嚇到,怕他耐不住覺得無聊干擾活動的進行,也怕她變成活在「楚門的世界」裡,被人家說利用小孩當工具等等的閒言閒語。尤其是她還很小的時候,其實不是那麼容易溝通,也好像無法處理那麼複雜的世界。

後來她漸漸習慣,甚至愈來愈覺得好玩,也不會再那麼「閉俗」。

我覺得,小孩從小就應該跟大人在一起學習生活,被關到學校學習團體紀律,是非常不得以的下下之策。我們綠黨辦公室附近,中午常去吃的一家青島東路上的午餐,店家的小孩比彩虹大一個月左右,我常覺得好像是看到女兒一樣,她就是在店裡長大,客人進門就會拿點菜單問「你要吃什麼」。

我小時候,也是在高雄的書店裡,給阿姨、姑姑們帶大,我印象中也是會搗蛋、鬧彆扭,但客人也會教我社會該有的行為模式

很高興劉大哥聽懂我說的意思,清楚的傳達出來,因為很多記者在採訪時說嗯嗯嗯,後來登出來卻不是受訪者所要表達的。

不過有些小地方沒有跟劉大哥說清楚:我阿嬤雖然被庄裡的人稱作「先生娘」(醫生的太太),但實際上,阿公從來沒有像他的那些西醫學徒朋友們一樣去跟政府拿醫生執照(就是密醫啦)。而我出生沒多久,爸媽就帶著兩個哥哥去高雄開書店,我留在鄉下時間也沒太長,國二又回到台南,二層行溪被搞爛的很嚴重了。


彩虹妹妹玩貼紙 潘翰聲帶著女兒一起參加環保運動,他說,「親子一起做一件事,就是一種幸福!」。 記者陳易辰/攝影



潘翰聲 為女兒埋社運種子-2010/05/30【聯合晚報劉開元】親子版 

今年40歲的潘翰聲,台大政治系與台大城鄉所畢業,讀大學時擔任台大法學院學生會副會長時,主辦環保營隊,在花蓮看到生態被破壞的慘狀,更見識土石流滅村的悲劇,還有原住民無助的神情,讓他震懾。想到當時,原住民臉上的憤怒與無奈,製造業工廠華紙令人掩鼻的深褐色廢水泡沫,伴著水上一頭頭死豬屍體,讓他痛心,直至今日,仍歷歷在目。踏上了環保和社運不歸路的潘翰聲,多年來,不管是澎湖賭博合法化公投、反北投溫泉就地合法化、反中科三四期開發案、反國光石化、反六輕五期擴建案的各項抗議場合,都有他的身影。如何教育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綠黨發言人潘翰聲,經年累月投入社運和環保,4歲的女兒也跟著他參加一場又一場的社運活動,他說,雖不確定環保的種子是否已埋在女兒身上,但至少讓孩子有機會有不同的成長經驗、認識不同的生態。

不到4歲大 已參加20多場街頭活動

老爸如此,女兒潘采紅也不遑多讓,才不到4歲的年紀,參加的環保街頭活動,至少已有20多場,小娃娃見識過的抗議場面,遠比許多大人來得多。

「這完全是無心插柳。」潘翰聲說,3年多前,環保團體對環保署處理台塑汙染事件不滿,到環保署抗議,當時女兒才出生沒幾個月,他本想在活動前,把女兒托給阿姨照顧,但因時間來不及,只好抱著女兒參加,這一仗,成為女兒參加環保活動的處女秀,那時她連路都不會走。

潘翰聲回憶,女兒小紅對第一次的街頭經驗印象不好,人多讓怕生的小紅很緊張,直拉著爸爸衣服。但沒想到,小紅後來很快適應,有時是因為沒人帶而隨行,有時更是小紅主動要求參加。短短三、四年下來,小紅對環保街頭活動已習以為常,更常把抗議當成遊戲,玩得不亦樂乎。

老爸喊反核 她也站在陳情第一線

例如,當老爸到行政院門前舉行反核抗議,小紅滾著象徵核廢料的桶子,開心極了。綠黨到土城彈藥庫舊址,忙著守護美麗家園活動,小紅則在一旁忙著抓螢火蟲。同志團體辦嘉年華活動,小紅更也穿得花花綠綠參加大遊行。33個環保社團3月間到總統府前,要求總統馬英九兌現課徵能源稅的訴求時,小紅更頭綁布條,帶著燦爛笑容,站在陳情第一線

潘翰聲說,他不敢說女兒從中獲得多少收穫,但至少女兒的視野變得比較寬、比較遠,個性也比較活潑、快樂,願意與其他人接觸。一次澎湖行,讓女兒直嚷著說澎湖好漂亮;帶女兒參加守護土城活動,小紅更首次有機會親身經歷觀賞螢火蟲、聽蛙叫蟬鳴的樂趣。他說,他還看不出環保種子在女兒身上是否已開始萌芽,至少孩子有機會看看不同的生態,更和其他都會小孩有著不同的成長經驗。

太座下禁令 不准她變小彬彬第二

不過,潘翰聲擔任航空公司座艙長的太太,已對老公帶女兒參加環保活動下了「適可而止」的命令。潘翰聲笑說,主要是因太太擔心女兒太常曝露在公眾面前,對女兒未來發展會有負面影響;後來夫妻倆溝通後,達成共識,就是「不要讓女兒成為小彬彬第二」。至於未來怎麼做,潘翰聲說, 不要讓小紅太刻意參加,一切順其自然,只要女兒開心、快樂就好!

潘翰聲 為女兒埋社運種子-聯晚陳易辰攝影 

父女同做一件事 就是幸福的滋味

「親子間如果能一起做一件事,也是一種幸福。」潘翰聲帶著女兒參加環保活動,他說,和女兒一起分享,是幸福,更是他的教養哲學。 

潘翰聲說,他投身環保運動多年,無怨無悔,最主要是奠基於大學時代參加環保營隊的所見所聞,但其實早自孩提時期,環保的種子就已開始萌芽。 

潘翰聲提到,他出生在台南縣二層行溪旁,那原來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因廢五金、戴奧辛汙染,二層行溪從此被汙名化,成了外界眼中又髒又臭的河流。潘翰聲的爺爺是鄉下醫生,父母親做代工、賣菜,但無論是洗藥、洗菜、代工,都再也無法到小溪去洗滌沖刷,也因此,家中長輩對環境被破壞的那種憤怒,從小就深植潘翰聲心中。

後來他讀國小時,父親決定舉家搬到高雄市去開書店,但沒想到,他對高雄的第一印象,竟是後勁溪被汙染的一片灰色記憶。


潘翰聲說,從小在爺爺身邊跟前跟後,他學了一些中醫藥知識;跟著父親賣菜、開書店,也學得一些種菜知識,看了一些書。祖孫、父子間的親子教育和成長記憶,到現在還讓他很懷念。

如今帶著女兒上街頭去參加環保活動,潘翰聲承認,有時是出於無人帶小孩的無奈,有時則是他的私心,總想讓孩子多看一些、多擁有一些童年記憶。

「如果不是我帶女兒去了多次土城,她就沒機會看到螢火蟲、無法去聽蛙鳴蟬叫、無法親身體驗拿牧草餵牛的樂趣」說到這裡,潘翰聲掩不住得意。

現代社會大家都很繁忙,潘翰聲說,許多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聚的時間不長,甚至連交談的時間都沒有, 親子相聚是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和女兒共同做一件事,更是他最愛的幸福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