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本哈根  

第十五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地約國會議(COP15)開幕時,地主國丹麥發出『望』本哈根(Hopenhagen)的期許,兩週之後卻被指責淪為『破』本哈根(Brokehagen),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法律性新協定,最樂觀來看也將遲至明年底在墨西哥召開的COP16會議才有可能通過。自外於國際減碳趨勢的烏龜台灣,恰可利用這一年的延長賽,趕緊追上兔子,前提是更多的公開論辯,和政府實踐承諾的決心。

 

為避免最終一事無成,主要強權還是勉強通過一個沒有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協定,從2007年峇里島會議來兩年間九次會談,原本安排達成新法律性協定的『路徑圖』,欠缺臨門一腳而失敗,儘管開發中國家七十七國集團(G77)一度退席抗議表達不滿,蘇丹代表抨擊歐巴馬與小布希無異,控制升溫二度C是對非洲的大屠殺,拉美代表也指責強權密室政治是對聯合國的政變,但最後島國聯盟被迫無奈地含淚簽署,以求未來還有繼續討論新協定的空間(2015年將再檢視最終目標是否控制升溫1.5C)。『內文有2度與1.5度比較表』

 

就如同減肥必須設定目標,國際減碳目標一直是最主要的戰場,雖然只差距0.5C,卻是天差地別。目前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換算為CO2當量為387ppm,已是非常危險的境地,不僅北極熊數量已經減半,友邦土哇魯每逢大潮就無法住人而持續進行「遷國」,旱澇交替的環境災難也是現在進行式。

馬英九在上任前夕地球日的101點燈儀式的「<2C」,是控制CO2濃度於450ppm的目標,那是氣候變遷進入不可逆的臨界點,若是超過環境巨變無法回復,所以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民間代表高喊「2C是自殺」。站在島國、非洲、工業最後進國家這一邊的目標則是1.5C,台灣民間不只是第四年參與年底的全球抗暖化行動日,也加入350國際串連運動,希望在350ppm的安全濃度下,讓地球的自癒力慢慢復原。

 

工業革命以來增溫幅度

2C

1.5C

全球CO2濃度當量

450ppm

350ppm

釀災風險

懸崖邊的臨界點

環境復原的要求

推動者

美中等強權國家

島國聯盟、非洲國家

1990年基準計算

減少5

減少8

 

不論是哪一個標準,對台灣來說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國內自1990年至2005年排放量成長134%,目前已通過或在環評排隊審查的大型開發案,預估還會增加四、五成,也就是未來的高峰至少是基準年的三倍,但馬英九總統的支票是2050年降到1990年水準,連這麼寬鬆的目標都不願意納入溫室氣體減量法,實在完全令人無法接受。

 

馬英九在2008/4/21說能源稅(片中0:30說要做能源稅,):http://news.cts.com.tw/cts/politics/200912/200912070358862.html


哥本哈根協定設定第一個時間點在2010年一月底,要求列為附件一的先進工業國,必須提出各自的減量目標,非附件一的開發中國家,則提出具體減排行動計畫。台灣此次循WHA等往例委託邦交國在大會發言,欲加入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UNFCCC)成為觀察員,但要讓這些島國聯盟的友邦心甘情願拉台灣進場,金援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是清楚表達立場,提出目標與具體行動,在一月底的時候,凸顯與中國的差異。

 

台灣必須先清楚做出定位的選擇題:A.附件一先進工業國、B.開發中國家的新興工業國、C.島國聯盟等受害國,才能訂出價值一貫的目標,及符合最大利益的策略和政策工具。目前政府搞不清楚自己同時是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雙重尷尬角色,在政策工具選擇上當然就顯得矛盾重重,環保署積極推動的碳交易,其實是屬於附件一國家的政策工具,若是民間的自願減量也不適合以法律定之,而馬總統政見的能源稅條例,卻很清楚地跳票了。

 

如果環保署多年以來耗費鉅資以民間身份與會,卻不能將國際壓力引回國內令政府與企業高層改變決策,或許透過民間將政府的「貢獻實績」廣泛傳達到國外(總量為世界一%、人均排放量為世界三倍、增加速率世界第一),也不失為入會的好辦法。

台灣剛取得第二屆亞太綠人聯盟(APGN)大會主辦權,2010年四月底五月初,將有來自各國綠黨與環保團體150名代表與會,將是這一個關鍵年的重要區域國際會議,會議主題「公平分攤」,兩個專題講座「災難與環境正義」、「今日衝突明日和平」,勢必將圍繞於氣候變遷議題,進而在日澳紐附件一國家、中印韓新興工業國、島國聯盟之間,提出亞太地區民間觀點,地主國的台灣想清楚要站哪一邊了嗎?

http://www.apgn2010.or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