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金20萬元長這樣 近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密集討論選舉制度改革,不論是首長選舉改為絕對多數制,比例代表制擴及地方議會,或是引進澳洲式偏好投票制,都是從大處著眼牽涉甚廣。從草根民主的實際經驗來看,選舉保證金這種小事,是公民參政的第一道實質門檻,影響甚大卻未受重視。

理論上兩黨政治可以輪替執政,台灣實務上卻是主要統獨矛盾之外的趨同,進步性的能源稅等改革停滯不前,而澎湖縣議會兩黨議員無人反賭,人民直接公投結果卻完全逆轉。兩大黨在政治市場的壟斷,主要透過高額競選經費等機制,事先排除了少數聲音,在燒錢拚場的選舉模式下,能選上的人都無法完全擺脫財團與黑道的影響。

 

曾有香港無黨派議員來台交流,雙方都驚訝台北市議員二十萬元的選舉保證金竟高於其法定區議員競選經費上限,任何有心參政的年輕人,大約要花半年不吃不喝的薪水才只是取得入場門票,連高收入者都覺得門檻偏高,政治圈與媒體圈卻習以為常,難怪新人多是政商世家第二代或政治明星的接班幕僚,不僅與主流社會脫節,甚至劣幣逐良幣。

 

而無黨籍成為總統候選人的門檻為一千萬元高額連署保證金,導致有心人捧著鈔票一搏立委政黨票(通過五%門檻者可登記總統候選人),部分理念不明的投機小黨選前猛打廣告,選後便銷聲匿跡。現制之下小型政黨欲列名不分區選票,至少須有十個區域候選人作「砲灰」。綠黨去年初的實際競選經費僅數十萬元,若二百八十萬元的保證金不是沒入政府口袋,選民不會到了電視的開票報數,才知道台灣也有這個國際政黨。

 

台灣製造業的效率管控極具競爭力,將成本效益分析放到選舉門檻卻過了頭。里長選舉保證金從零變成五萬元之後,同額競選的比例大增,主辦者竟沾沾自喜,不認為這是公民參與民主的倒退。

 

許多人擔心完全取消保證金後,會有純粹攪局者藉由參選為其個人私利或公司博取知名度。但保證金顯然無法阻止別有所圖者,有位選舉常客便總是騎馬登記,高舉「不要投給我」,為他的唱片公司做宣傳,一些淺薄的媒體還每次都搶著報導讓他樂此不疲。回顧2006年台北市選舉,柯先生和許小姐也從綜藝節目鬥到變成市長和市議員候選人,保證金門檻再高對他們都不是問題。

 

德國憲法法庭已宣告保證金制度違憲,歐洲各國也多以公民連署作為非政黨提名者列名選票的條件,我們的選舉不該只用金錢作唯一篩選機制。如果保證金還高高矗立著,有抱負的年輕人才動念參選就被潑冷水,理想中的公費選舉制度豈非緣木求魚。很簡單的道理是,一個理性的人怎麼會用超過其四年任期所得薪資去拚選舉,顯然我們都在其他看不見的地方付出許多成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