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單車道而單車道

台北市目前3~4%的單車通勤比例,從原本1~2%成長一兩倍,但對照丹麥、荷蘭兩三成比例還只是小兒科,卻已經令社會大眾明顯注意到街道的改變。中央政府曾有將單車納入管理的想法,最後搞出「速人」的鄉愿方案;台北市政府日前欲積極管理擬定自治條例,草案中嚴苛罰則引起強烈反彈,市府發言人與交通局長出面滅火將退回重擬。

 

台北市交通局將單車視為道路空間的新競逐者,卻未能挑戰既有小汽車霸佔絕大多數道路空間的不合理現狀,反而挑起弱勢的單車與更弱勢的行人之間的對立。在以河濱公園來灌水都市綠地面積的慣性思考下,市府最初以河濱休閒用自行車道作為政績,在民間批評需要通勤用自行車道後,便將較寬的人行道劃設「人車共道」埋下弱勢者相互踐踏的可能,最近大量將路口行人斑馬線切割為自行車道,如光復仁愛路口,學童和老人便被擠到更危險的馬路上。

 

而單車如果按照市府所劃設的自行車道白線走,在敦化八德、或忠孝等路口必然直接撞上安全島翻車,證明市府只是為了衝業績「為車道而車道」。最極致的是,在關閉兒童交通博物館改建為客家主題公園的規劃中,為了「讓自行車不知不覺直接騎過堤防」,要耗資三億多元興建跨堤平台,而有數十棵成長良好的老樹將被迫移植,竟是成就在充滿噪音與廢氣水源快速道路上喝露天咖啡的荒謬幻想。而這座跨堤平台如果縮小規模,便可將大筆預算切割成數個小型跨堤設施,讓親近淡水河岸更為方便。與此相關的公館水岸新視界規劃,據稱要讓單車從自來水博物館順利連到客家主題公園,然而汀州路取消路邊停車格以拓寬人行道的好事,卻依然是單車與行人相爭的共道設計,其實騎士們想要的是自由在柏油路上。


市府最自豪的信義計劃區試辦公共自行車,構想源自法國馬賽與巴黎。馬賽市府將使用公共廣告看板的權利與公共自行車BOT綁在一起而不用花錢,台北市的公車站廣告換一堆不好用的街道家具,只好另編預算作公共自行車,竟被利益相關的業者嫌錢太少。

而巴黎市政府在綠黨與社會黨聯合執政下,近十年來推動公共運輸與單車等綠色交通,空氣品質已有明顯改善。其第一階段是廣設自行車道、停車場、淋浴設施等基礎硬體建設,第二階段是將非主要幹道速限降到三、四十公里以下,讓騎士即便發生事故也禍不致死,提高安全性,最後才是推動公共自行車租賃上路。台北市政府捨本逐末,引進國外政策只學到表面皮毛;若一般人騎了公共自行車,強化原本單車危險的刻板印象,更難改變原本習慣的交通工具。


這次反對自行車管理自治條例的風暴,源自單車騎士累積長期不滿的宣洩,政府應該更有誠意地面對單車族的需求,並全面思考胡蘿蔔與棍棒並用的政策視野;美國西雅圖從2006年開始推動道路減肥計畫,巴黎市「將小汽車送進地獄」的上位政策目標有如暮鼓晨鐘,以環保自詡的郝市長,有沒有像馬前市長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