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麥克風》單車 應從休閒工具變交通工具

【聯合報/本報記者/郭乃日

 

最近國片「練習曲」再度激起很多人的單車夢。七十三歲的捷安特董事長劉金標在日前展開單車環島之旅,馬英九也騎鐵馬由台灣尾到台灣頭。如何讓這股單車熱不會因電影下檔而曇一現,或只是政治人物的作秀工具,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這必須把騎單車從健康、毅力和體能挑戰等個人層次,提升到具有社會壓力的公民運動

 

潘翰聲表示,單車在台灣環境永續發展上,其實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要把單車從休閒工具轉變成交通工具。假日經常在公路上看到「四輪載兩輪」,這種休閒的騎車模式根本無助於二氧化碳減量,也是一大諷刺;真正做法應是用兩輪取代四輪,才能改善空氣汙染和二氧化碳減量

 

以下是潘翰聲專訪,以第一人稱記述:

資本主義發展強調有效率,越快越好,這就類似「規模經濟」理論,規模大一點比較有效益,但是一旦規模過大,卻也會出現「規模不經濟」。這種情形反映在交通上,可說是最明顯的。機車速度雖快,但車一多就堵,想快反而更慢

 

近年來「慢活」風潮吹遍全球,就是希望大家能慢慢細心體會生活,其實騎單車正是「慢活」的最佳寫照。單車雖慢,但「慢即是快」,也唯有騎車慢速才能享受到整個空間感,甚至感受土地的聲音,也難怪政治人物要台灣南北騎透透。

 

不過單車要發揮對環境的影響力,一定要從休閒工具變成交通工具。近年來政府雖然興建很多單車道,及在假日和某些路線開放單車上捷運,但這都還是把單車視為休閒工具的思維。像台北市地勢平坦,就很適合騎單車,但台北捷運站的設計並沒有把單車騎士的需求考慮進去,所以捷運站附近並無單車專用道和足夠的停車位。

台灣單車產業很發達,但騎車環境卻很貧乏,實在很矛盾。也難怪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很多家長和學童認為在台北市騎單車是最危險的交通方式。如果因此而不讓學童騎單車,就好像晚上危險,叫婦女不要出門一樣鄉愿

 

政府要做的是維護弱勢者行的安全,而不是管制弱勢者。政府在交通政策的規畫上必須要有這種觀念,例如:在主幹道上規畫單車道,讓單車不必與汽機車、行人爭道。

 

在國外有一些團體會在平日號召大量單車騎士上街,除對汽車駕駛人形成壓力外,也讓單車騎士知道還有很多志同道合之士,可以共同爭取相關權益;台灣也可適度推廣這類單車平日上街頭的活動,形成社會壓力,爭取應有的路權。

2007/05/1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