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府交通會報決議擴大地下道禁行單車,並擬對單車重大違規行為進行取締,並規劃強制單車騎士戴安全帽。郝龍斌說要讓民眾習慣腳踏車是交通工具,較馬英九將單車侷限在休閒運動功能,觀念上略有進步,但落到實際政策的執行方向,卻全然錯誤。

 

台北市政府認為全世界對腳踏車都有罰則規範,卻忽略了各先進國家多將腳踏車視為正式的交通工具,台灣則當作有錢人的休閒工具、窮人的交通工具。在台北市或其他縣市,自行車道多設置在河濱或田野之間,而將單車攜上捷運、火車和公車等大眾運輸並不方便,民眾經常要透過「四輪載兩輪」的方式,方能接近享受。

 

丹麥哥本哈根有34%的人騎單車上下班,對照同樣地形平坦的台北市卻僅有2。郝龍斌指示設法增加停車空間及休息站,卻不敢面對欠缺自行車道與人行道過於狹窄的問題。寸土寸金的市區,除了樣板的信義計畫區,幾乎見不到自行車專用道,單車騎士被迫要在車陣中忍受精神壓迫、空氣污染與安全威脅,膽小一點的,就騎上人行道或鑽入巷弄。單車在巷弄中逆向行駛對交通影響微小,但為了車流順暢,多數巷道都成了單行道,未來一旦對單車開罰,難保不會成為衝績效的軟柿子。

 

台灣交通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總量近30%,排放各種有害氣體的機動車輛也是城市空氣污染的主因,零排放的單車為眾人的生活品質做出貢獻,獎勵都還來不及,卻要先祭出處罰,難道是慢速的單車礙著了快速的汽機車?

 

西藏有句諺語「愈想走得快反而愈慢到達,慢慢走反而還會快點到」,在愛麗斯夢遊仙境也有類似情節,城市交通政策的制訂者,不妨參透其中的禪意。看看台北的現實,這幾年花費數千億元的主要捷運骨架已粗具雛形,市府以每年增加約兩千萬人次當作驕傲的政績,卻忽視公車也同樣流失兩千萬人次,民眾日常通勤並未降低私人載具的依賴。而近五年小汽車掛牌數持續創新高,使交通問題陷入動彈不得的惡性循環,市民滿意度也節節下降,顯示市府的交通政策徹底失敗。

 

在台灣盛產的LED燈大幅降價之後,現在單車自動掛燈的比例大幅提高,也有用廢棄光碟片作反光板的便宜作法,顯示單車族對自我安全的重視,不勞官僚以父權心態強制戴安全帽之類規範來提醒。單車族真正需要的是,友善的空間設計與面面俱到的交通規劃,而不是恣意處罰的訓斥與規誡。

 

2007.03.10 BY潘翰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