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政治觀點 (6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9/16反扁的移師到火車站,挺扁的進駐凱道。綠黨的朋友們決定兩邊都去講講環保的議題,作為「地球清潔日」的活動。反扁/挺扁既是當今最熱門的社會議題,就該去看看吧。

 

想說反扁的會一直坐到晚上,那就先去挺扁那邊,再到反扁那邊。

才凱道不久,一個朋友就被家長召回,原因是怕有衝突,而不是因為政治立場的問題,可見媒體的作用有多大。

 

在台北賓館旁,王世堅陪著一個抱頭的男子往外走,周圍的人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露出疑惑的眼神,王一直說沒事沒事,和氣的樣子跟媒體上咄咄逼人完全不同,果然傳言是真的。後來看電視才知道,原來那就是被攻擊的中天主播。

我們穿上貼了「樹」求的海報,看起來是有點像一棵樹,群眾好奇湊過來,認定我們是「環保」的,便表現了善意。很多群眾會對我們喊「愛台灣」,我們就加一句「更愛環境」,很多人也跟我們要了傳單。非凡、東森幾家電子媒體湊過來拍,這是演講台主場之外的游擊隊,如果沒有衝突,民眾自己圍成圈圈的這類活動,就會一起剪成花絮報導。後來看電視,把衝突講得很嚴重,現場是一點都沒有感受到那樣的感覺

 

在南陽街喝了飲料休息之後,便到火車站南廣場反扁的場,忠孝西路只用黃色低矮的紐澤西護欄作簡單分隔,狹窄的人行道,要容納等公車的人、路過的人,原本就相當不舒服,加上連馬路對岸都覺得很大聲的喇叭,在公車站旁高分貝壓力相當大,如果不是有堅定倒扁意志的人恐怕都待不住,我們匆匆往火車站走,短短的幾分鐘內,就有好幾起拉扯叫囂的小衝突,警察跟攝影機都疲於奔命,回程的時候也是如此。除此一地區之外,倒扁民眾與轉車的路人也沒有太多的衝突。不過,後來我們離開的時候,炳原身上那件「給我蚯蚓、不要水庫」的T恤,因為袖子是綠色的,就被幾個人嘀嘀咕咕說「死綠色」,幸好當時喇叭聲音太吵,炳原沒聽到。:P

 

我們在車站大廳外幾個定點演講發傳單,主要是政治要乾淨、環境更要乾淨這類的講法,這邊的群眾少有跟著我們一起喊口號的,不過掌聲倒是有

媒體只有中天兩家過來拍一下,和一個文字記者低頭猛寫,TVBS發現白衣糾察員在跟我們講話時,機警的湊過來,一看沒有什麼衝突點,攝影機馬上下架離開,而車站門口是各家電子媒體SNG剪輯車一列排開的地方,也有輪班休息的記者,有些會遠遠留意我們一下,但是沒有衝突就沒有新聞,連過來都懶了,畢竟他們也累了。

有趣的是,有刑警還拿起DV拍攝了許久,我想,他該不會舉牌說我們違反集會遊行法吧;奇怪的是,在我們整個活動過程中,陸續有很多隊巡邏的員警經過,有幾個還偷偷靠過來讚許,最後來DV紀錄的卻異常冷淡。我猜想,很可能最後一隊是中正一分局的,他們一向都對社運界的集會遊行非常不友善,而對有高度政治實力的政治性集會屈膝。

 

BY潘翰聲 現場主觀素描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有趣的事情,是看到一位東森記者在作連線,攝影機先對著她,開頭語講完後,攝影機開始拍廣場上的情況,這名漂亮的記者,兀自低頭細語,背一大串的稿子,完全不用看廣場上的情況,也不用看攝影機拍到那邊了,真是神奇!給她一百分!

 

 

9/15圍城遊行當天,跟TEAN的朋友在幾個月前約好了聚會,當時並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樣的事。晚上出門,南京東路公車原本週五晚上就很塞,從淡水線中山站往景美,等了兩班才上去,車速也相當慢,應該是因為混雜了一般上班族,車廂裡有種詭譎的氣氛,大家都不太講話,跟一般下班時間吵雜的車廂很不一樣。

 

有了上次南京西路深夜等公車等不到的經驗,回家時就到火車站轉乘南港線,問了警察,知道末班車延到一點,便想可以上去看看。

 

因為很晚了,主場都休息了,只有LED牆面持續播放電視報導,以前1990年野百合學運的檢討中,說學運相當程度是看著媒體在作運動,在今日,電視就是運動即時的鏡子,變得更快。

 

忠孝西路上,一個一個分散的小中心,不管有沒有小蜜蜂,群眾喊得不亦樂乎,「阿扁下台」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口號,其他創意的口號跟標語都有。整場都是年輕人居多,氣氛是蠻歡樂的,跟媒體塑造的恐怖氣氛不太一樣,那些大牌的藝人也不會撐到那麼晚,做完秀就去趕通告了吧。我沒有紅色衣服,也沒有跟著喊,只是笑,作一個旁觀著。

 

 

 

 

 

因為臨時跑去看沒帶數位相機,所以用手機照,品質較差請多包涵。

 

BY潘翰聲  現場主觀素描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球清潔日的媒體報導,原來現場那個匆匆寫稿,拿了新聞稿來不及要名片就跑掉的,原來是中國時報,居然真的有發稿出去,真是令人感動,不過編輯台是把兩個記者的稿湊在一起,所以標題沒有看到綠黨,文章裡面才有。

 

要更正一下的是,「男性」不只五名,而且還有一位不願露面的「女性」用八色鳥遮住臉(最右邊那位),就被誤會了。

 

另外,還要感謝所有那天早上幫忙趕工的綠黨年輕伙伴,這就是我們辛苦一天的代價。

 

2006.09.17  中國時報
20噸垃圾 總部挨罰
李南燕、蔡依蒨/台北報導
 

    昨天五個裝扮成綠葉大樹,自稱「綠黨」的男性,站在紅潮集結的台北車站南口,一度讓在場民眾誤以為是民進黨來挑釁,結果他們呼籲的是全民「清除貪腐,垃圾下台」,提醒參與集會遊行的民眾不要製造不必要的垃圾。

    綠黨代表指出,九月十六日是地球清潔日,全球有一百廿五國、四千多萬人投入環境清潔工作台灣各地也有八萬人在一千七百個地點同步撿除垃圾。他們注意到近來集會遊行的活動一場接一場,民眾在參與活動過程中也製造了不少垃圾,「有的挺扁,有的反扁,大家都說愛台灣,卻沒有多少人站出來挺台灣的生態環境。」

    而九一五圍城後,根據北市環保局統計,清潔隊共清運二十點五五公頓的垃圾。因倒扁總部未即時清理活動用棚架及垃圾,環保局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開出四張告發單。在噪音檢測部分,環保局稽查大隊檢測了十二個時段,都未超過管制標準。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月16日是地球清潔日,全球有125國、4千多萬人一同為更好的環境而努力,台灣則有超過8萬人在1700個地點同步撿除垃圾。9月第三個週六也是國際淨灘日,志工會在各地海灘清除並記錄垃圾,以追索垃圾的來源。在台北,915有圍城遊行,916有愛台灣集會,各方關注集會遊行人數會不會創新高,我們則關心垃圾數量會不會超過地球的負擔

 

地球清潔日卻處處是政治垃圾

據統計,915圍城遊行的人數約36萬人,塞爆沿線所有垃圾桶,一共製造了超過20.55噸的垃圾,其中包括無數的拋棄式輕便雨衣與喝過即丟的杯水,甚至是超過30萬支以上具毒性的各色螢光棒被丟棄。緊接著登場的916愛台灣集會,不僅要在人數上互別苗頭,預估其垃圾量也將與之一較高下,在這個全世界都努力在清理環境的今天,台灣卻製造出許多不必要的政治垃圾,真是諷刺到家。過去幾年來,台灣過多的資源投入了「挺」與「反」的政治動員,在這兩場反扁挺施與挺扁反施的集會遊行中,大家都說愛台灣,卻沒有多少人站出來挺台灣的生態環境

 

別為了垃圾製造垃圾

相反的,我們卻一再聽到雙方互相指著對方罵垃圾,說要掃除所謂「政治垃圾」。其實他們一隻手指指著對方的時候,正在顛覆自己的意義;他們都是為了心裡的垃圾,去製造地球更多的垃圾。其實,政治垃圾的根源,就來自心靈的垃圾——仇恨與嫉妒!而清除貪腐的陽光,就是對未來的希望,與當下的行動

 

廣場太多,綠樹太少

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過去是不同的殖民政權展示權力、耀武揚威地方,現在則是各方政治人物表演的舞台,915之前屬於反扁,916之後屬於挺扁。而不論是過去的陳水扁市長,或是現在的馬英九市長,都曾經廣泛徵求過各種總統府前廣場的改造計畫,卻從來沒有想要真正去落實,因為他們仍無法抗拒廣場上民粹魔戒的呼喚。

要讓人民的聲音不再被政客玩弄,只有徹底毀掉這尊民粹的「魔戒」,這個政治空間才能徹底解嚴。我們認為最好的作法,就是廢除凱達格蘭大道與總統府前廣場,改成凱達格蘭生態公園,普植台灣原生的大樹,並復育成台北盆地最初始的濕地環境。既然廣場已經變成統治者閱兵與挑戰者的舞台,不如把他還給這片土地真正的原住民——水草、大樹、飛鳥與松鼠

目前的台北市政治性的廣場太多,關係生活品質的綠地大樹卻太少,也難怪台北市的夏天比屏東還熱,市區比郊區熱上四至五度。要消除政治垃圾,讓台灣乾淨一點,要化解熱島效應,讓台北清涼一點,先從凱達格蘭大道種第一棵樹開始

 

BY潘翰聲(本文於06/09/18蘋果日報刊出)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原本只是高凌風一句情緒性的發言,卻引來輿論的高度關切,倒扁運動總部不得不澄清尚未形成決策。所謂罷工將影響經濟發展的魔咒一出,一場政治罷工已然胎死腹中,也讓人看破倒扁運動的極限所在,一個不敢顛覆既有政經結構、不願割捨一點既得利益、也不想付出一絲代價的運動,將不可能逼迫統治者下台。

 

誠如推動政治罷工者所言,罷工乃是公民不服從主義之和平運動的一環,絕對有其正當性,從歐陸、拉美,到我們鄰近的東亞國家,有太多不得民心的政權倒台前夕,都伴隨著風起雲湧的政治性罷工。畢竟在鉅變的時刻,當官逼民反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被歷史所召喚的人民,有誰還會在乎那幾天的工作呢?目前倒扁運動難以進行全面性政治罷工,顯示其運動尚未得到廣泛的全民認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產階級運動的侷限,其能量維繫一個嘉年華綽綽有餘,卻無法逼近可用而不用的暴力邊緣,不足以令統治者心生畏懼。

 

在這個疼惜股票勝過選票的國家,連經濟罷工都難逃被各界圍剿的命運,要進行政治罷工簡直是緣木求魚,因為「拚經濟」是當前台灣最具支配性的意識形態,唯有「賺錢」能夠跨越統獨藩籬而橫行無阻

 

企業家或執政當局天生就反對罷工並不令人意外,昔日街頭健將登上廟堂則態度丕變也已屢見不鮮,但是在野黨及運動者內部的歧異,就頗值得玩味。在野黨為何不敢挑戰資本家,馬克斯早就提示過,不管誰上誰下,國家都只是「資產階級的管理委員會」,政治人物在群眾運動中永遠是機會主義者,手中緊握鐮刀虎視眈眈準備收割,但絕不會讓自己受傷。而運動者不能也不敢發動罷工,可能就是因為,他們未能適時提出倒扁之後的社會藍圖,以徹底翻轉不公不義的深層結構,讓基層民眾來取代想改變又不願付代價的中產階級。

 

陳水扁政權六年來,過去的政治主張未見實現,社會改革毫無成果,加上弊案烽起、自身誠信蕩然無存,倒扁運動的正當性十足。但是台灣欠缺超越兩黨惡鬥結構的社會組織或政治力量,導致運動決策者與參與群眾之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的奇景。在此困境之下,政治罷工寸步難行,不僅是因為「缺乏經驗」之類的技術問題,還有背後的意識形態制約,我們更可從反對政治罷工的討論中一葉知秋,預見倒扁運動的未來。

 

BY潘翰聲

刊載於2006.09.13蘋果日報論壇(編輯給我下的標題跟小標好像跟我的原意不太相符,不過有上報有稿費也算不錯)

註:附圖是以前某次崩盤的景象,這次說要罷工並沒有跌那麼慘,如果搞運動的人連股市崩盤都會怕,那就不要搞了。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搞不清楚什麼是轉型正義的總統,難怪一些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二線、三線立委,會樂得進行著為求成名不顧死活的政治自殺行為,他們心裡究竟是怎麼看待台灣過去白色恐怖的那段歷史呢。

 

上週四公視的「紀錄觀點」,播映自傳式的紀錄片「暗夜哭聲」,我想起萬仁拍攝的「超級大國民」,還好台灣的媒體記者可能都不看紀錄片跟獨立製作的電影,不然恐怕要跑去逼兩位導演表態「倒扁」還是「反施」。

 

 

以下附件是1993126日寫的一首短詩,以及次日在中時晚報副刊發表的作品。

那時的中晚副刊,是我讀台大城鄉所的時候,晚上吃過飯會去買來看或是到研究生宿舍閱覽室讀報的報紙版面,裡面一些方塊文章的觀念還算蠻進步的。這篇文章會被刊登,給我重拾筆墨一個蠻大的鼓勵,後來沒多久中晚副刊卻收起來,最近整個中時晚報都收起來,還引發勞資爭議。

附帶一提,有一次我在誠品的回頭書展,發現一本談台北電影與空間的書,該書是某最「高」學府的研究生用碩士論文改寫出版的,其中有一大段落有完全「抄襲」我這篇文章的嫌疑,(他的參考資料沒有我的文章,所以應該不算引用),當時有股衝動想把這本「犯罪證物」買下來去找他理論,但是想說工作那麼忙應該也沒時間作,也就作罷。所以如果有人覺得這篇文章面熟,這篇才是本尊!

 

最好笑的是,電影中的來來飯店現在又改名喜來登,幾個只有黨內才認定的「天王」在那邊密謀挺扁,剛好遇到大火那個大飯店就是啦。不過我當年寫的時候,利委指的是K黨啦。

**先讀讀一首臺語詩**

透早天光啊
雨猶原汨汨底落
雷在遠遠的山邊響起
咱將鬧鐘當作雞啼已經真久囉

我嘛分未清
這是眼前的目屎
抑是
打在布棚頂
昨瞑的感傷


****
正文開始了****


 
考掘空間的身世

「霧散了,景物終於能清晰看見.....


 
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中提到,金錢的力量「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少年,懦夫變勇士。」甚至「會使冰炭化為膠漆,仇敵互相親吻!」。在這個笑貧不笑娼的世界裡,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有金錢改造之後的表象,而無法探知它原本面貌;這是個只有當下、沒有歷史的時代。萬仁獨立製片完成的「超級大國民」,卻透過一個老人的贖罪之旅,領著我們後生晚輩,為首都台北的空間一一解秘。

老人結束數十年的囚禁生活回到台北,便與他女兒住在這城市東南方山坡上的高級住宅。每天早晨老人出門探訪昔日難友,鳥瞰這煙霧瀰漫的城市,都要望見插在眼前的支配性地景--近處是兩片裝的遠企大樓、遠處是一枝獨秀的新光大樓,殖民時代權力象徵的總督府、總統府,則被迷霧所淹沒,只能在閱兵的紀錄片中展露雄風。

接著老人「驚惶萬分地站在這裡」(新光大樓展望台),俯瞰博愛特區一棟棟禁忌的建築物,總督府、介壽路廣場、中正紀念堂、台北賓館,還有拆掉後正在重建的國民黨中央黨部。而遠處當年流滿青年鮮血的馬場町,早就沒有人知曉,現在是唱歌跳舞、滿面春風的「青年公園」。

因為資本主義的城市,正一再重複「摧毀性的創造」,新建築蓋起來累積財富的同時,也抹掉了昨日的歷史。如果沒有電影的考掘,空間的身世就只能留在老人的記憶裡,隱隱作痛。在青少年盤據的西門町、歡樂的獅子林大樓,也沒有人會知道,這是老人經歷過「人糟蹋人」的地方--五十年代警備總部司令部的保安處,更不用說日據時代的東本願寺,不過是老人手上一張脫落的老照片。

後來老人走到曾經叫做中正路的忠孝東路,過去無數青年被判生判死的警備總部軍法處,也曾是日本陸軍倉庫,現在是五星級的來來大飯店,老人從鏗鏗鏘鏘的刀叉聲裡,聽到比著「二條一」手勢的腳鐐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過這一幕之後,還能在這裡鎮定地享用美食?將政治當作事業來投資的「利委」政客,在這裡為利益勾結的時候,會不會感到良心不安?

最後老人來到六張犁的亂葬崗,引燃點點渺小的燭光,結束他的贖罪之旅。但是他又隱晦地說「活著的人,命運和你們一樣,除了比你們多了一口氣之外」,這是不是說,我們的世界也是這般「樹影黑暗、潮濕陰冷」呢?

而這部電影更讓我們知道,空間不僅是硬梆梆的石頭(實質空間),歷史也不是只有故事(時間),就像電影中老人的朋友比著頭說,「是這裡在痛」。如果我們期待「陽光有一天總會熱絡的照著你我」,那麼我們似乎需要更多不同切點的各種故事,為我們失憶的城市尋回他的身世,重新拼湊缺頁的歷史、破碎的空間與凌亂的社會關係。如此,霧將能散去,但是請不必忌諱含著眼淚。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住民族電視台當然是要屬於原住民的。把原民台交給原住民來作,原民台作的好與不好的責任,應該由原住民自己來承擔。一個漢人就算再怎麼進步(虞導演據說被某些人稱作「熟漢」),最多就是從旁協助,不適合首長一職,而去指導/決定原住民該怎麼作。

 

我的祖父是埔里的巴宰海族,僅止於此,個人的生活是完全漢人的,有時也會有不瞭解祖父那一脈血緣的遺憾。像我這樣完全被漢化的平埔族當然是不應該稱作原住民的。全世界的人都是同一個種,但是確有各種不同的族群與文化存在,這種歧異度是必須被保存下來的!而保存文化的族群的歧異度,就是綠黨十大核心價值的生態智慧。

 

請大家多多支持這個連署!

把原民台還給『原住民』,公廣應重新遴選台長

  

聲明:堅決反對「公廣集團聘任非原住民的虞戡平為公廣原住民族電視台台長」及「要求原民台台長重新遴選」案。

說明:

一、原民台設立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9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2條,宗旨為確立主體為原住民族,並傳承原住民族之文化,落實原住民族發展之主體性。

 

二、經過兩階段遴選過程,公廣集團於本月7日晚間公佈,原民台準台長為影像紀錄工作的虞戡平導演。但虞戡平的非原住民身分,已違背廣大原住民社會期待。

 

三、虞戡平的非原住民身分,已引起廣大原住民反彈。原住民身分為原住民族電視台彰顯原住民主體性之重要表徵,公視應比照客家電視台選出客家籍台長,在原住民族電視台長人選上,重新遴選具有原住民身分之台長。

訴求:
一、反對非原住民擔任公廣集團原住民族電視台台長。

二、立即停止原住民族電視台台長聘任作業,並辦理原民台台長重新遴選作業。

三、公開遴選作業及標準,以昭公信。

發起人:阿洛˙卡力亭˙巴奇辣、高潞˙以用

連署信箱:tvtv@ms96.url.com.tw

 

「反對公廣原民台台長為非原住民,要求重新遴選台長」連署行動,敬邀響應。

個人連署單:

 

 

姓名:

族別:

電子信箱:

聯絡電話:

備註:

 

下面一篇相關文章作者是楊長鎮

多元文化主義和血統主義的論辯:原民台長何以必須是原住民?

 公視甄選原住民電視台台長產生非原住民人選,引起各界許多討論。有人認為,如果產生人選對原住民事務熟悉且表現傑出,就不應以血統主義來質疑。我不打算爭論這個理由,但我懷疑這個答案。

 加拿大是多元文化體制的先進國,加拿大的原住民電視台APTN不但規定四分之三的員工必須為原住民,而且電視台的董事長和台長都是原住民。沒有人質疑這是血統主義。在台灣有這樣質疑的人大概沒聽過多元文化主義國家的affirmative action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積極的差別性待遇是矯正弱勢族群被排擠現象的必要手段,也是實現族群正義的必要過程。這樣的原則甚至不限於原住民事務而基本適用在政府資源的使用上,如學校的錄取名額。

 我相信,以加拿大作為先進工業化國家,白人社群在狹義的「電視專業」上應該有機會遙遙領先長期要為物質與文化生存而對抗優勢社群的原住民社群。但我也相信,深知多元文化要義的加拿大社會正因為如此,因而會認為原住民電視台必須由原住民來擔任主要、關鍵職務。否則,白人主流社會憑其龐大而「先進」的「電視專業」社群,勢必要繼續領導原住民族文化的發展。也就是說,白人社會在電視專業上優越的競爭力,正是原住民必須成立並主導「自己的」電視台的重要原因。

 在電子傳播成為文化發展(或毀滅)主要機制的現代社會,電視頻道的掌握競賽即是文化競逐的戰爭。尤其對弱勢的原住民族而言,電視台就是文化防衛和發展的主要武器。我相信,主流社會的成員即使再認同原住民,即使再了解原住民,甚至即使比許多原住民人士參與了更多原住民文化工作,都不應被賦予掌握這個武器的權力。主流社會的熱心人士也許可以考慮扮演原住民的傭兵、參謀、教練乃至軍師的角色,但沒有道理說必須擔當原住民的指揮官才算是盡了朋友之誼。這就像我們大抵不會支持一個美國籍的台灣通友人可以當台灣總統。

 多元文化主義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去自我族群中心的思考。這樣的精神包含著對啟蒙意識形態的不安或批判,因此也就隨帶著一種建設性的懷疑主義,認為自己原先所熟悉的一套知識或價值體系可能是一種文化偏見或障蔽。相對地,對異文化就必須採取謙遜的態度,不枉下判斷。因為,多元文化主義者相信所謂理性或認知能力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產物。因此,去除族群文化中心主義和培養跨文化視野是好的,但跨文化經驗之為一種成長,正告訴我們不應該宣稱可以成為異文化、尤其是少數族群文化的代言人。否則,這和「白種人的負擔」將何以別乎?

 多元文化主義另一個核心概念是少數族群的主體性。在傳統民族國家想像中,國民是均質的個人,享有相同的基本權利。這樣的想像和由此而建立的制度環境忽略了少數族群在文化上的異質性,也無視少數族群因此而必須屈從適應於主流文化的付出與認同的掙扎(比如,以主流族群語言為通行語)。多元文化主義認知並承認主流社群的共同體建構或公共性建構,是以少數族群的去主體性和邊緣化為代價,甚至以其認同的污名化為代價。因此在重建多元文化體制的共同體時,少數族群在族群事務上的自主性和跨族群(或國家共同)事務上的參與性,就成為多元文化體制的基本特徵。自主性是主體性的基礎。有自主性不一定能實現主體性,但無自主性就不會有主體性。因此,在這個問題脈絡上提出「血緣主義」的質疑,實在難脫主流社群的族群中心主義。

 因此,我認為,不但原住民電視頻道執行長應該由原住民擔任,而且,中長期而言,原住民電視台應該脫離以漢人為主的公廣集團,成為一個獨立法人性質的原住民電視台。

panha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